一部胜过金庸十四本书的武侠电影

一部胜过金庸十四本书的武侠电影

香港电影《武状元之苏乞儿》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炫目的武功:睡梦罗汉拳、降龙十八掌第十八掌,赵无极的金沙幻术等,也是一部潮流的武侠电影,但很明显,这部戏的所有的武艺并不是重点,它既是一部喜剧甚至闹剧,但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人在世间的沉浮,在皇朝之中因为上面一句话带给家庭与个人冰火两重天的残酷现实,曲折的爱情,父子笑面起落的亲情,父亲对儿子默默之爱,还有偶然行善得报的佛家因缘,最终还有对历史的拷问,甚至有对现实讽刺的哲思。

   皇上: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叫朕怎麼安心?
   苏乞儿: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
   皇上:我?
   苏乞儿: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哪?
    这段话不仅道出了华夏历史兴衰的一条明理:首先扇了那些所谓皇帝是好的,主要是奸臣、太监或娘娘坏的一个耳刮子,再就是点明华夏帝国的一个死结,这个帝国属于皇上的家天下,善待或恶待出自上面,百姓并没有选择权,唯有在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反转。当乞丐有了金饭碗奉旨要饭之后,也会活得和这个族群大部分精致利己者们一样,日更多的女人,生更多的娃,仅此而已。
    
   没有人真正会去思考,正如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或射雕里的丐帮,他们在这个社会已经是一无所有的乞丐,居然突然成为义正言辞的侠之大者,去为国为民。呵呵,你别说连一等人的北平户口都没有,就算五等的县户口都没有,城里人一支狗都吃得比你饱,你是发癫了还是秀逗了去为皇上的狗粮操心?
   
   没有宰相的命,得了宰相的病。自宋代理学套路之后,华夏的士人基本都活在这个套套之中,因为他们是精英和传道者,让以后所有读过书的人基本都得了宰相的病。学了几句八股都会为天地立心,身许家国心许皇上之类。金庸作为一个传统熏陶的士人,从他的武侠里我们也可以体会的到。但他也在挣扎,因为毕竟身在英治,喝着咖啡,读着洋文。我可以从他的书中深切体会他的心路历程和内心的挣扎,最后他的主角成为了韦小宝和狗杂种这样的人物后封笔,因为他已经无法用他所学到的逻辑支撑这个武侠天空,晚年的金庸专门在剑桥大学去老老实实做了学生,虽然已经无法改变得了自己的认知和逻辑,但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洗礼后的文人,即使到处是鲜花和赞誉,但他内心一定非常的失落和空虚。
   金庸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儒,虽然他写得是武侠小说。
 看完金庸之后,去看儒家四书五经,会有巨大共鸣。任何教育家的功绩,盖不过金庸。金庸才是真正的儒家大师。
  每一个受金庸影响的人,都有一副侠义心肠;这其中,包括杀人犯也是侠义心肠。这其中有点灰色幽默。其中的逻辑关系,儒家人一时理不顺的。
  金庸是个什么样的人?
  仁义智信为其骨,金庸骨子里是纯洁的儒家人。
  当然桃花岛、侠客岛,藏经阁这些有点陶渊明式自我放逐和道、佛隐士的味道。
  侠肝义胆、重情重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这些传统侠士味来自古典秦、唐以来的士人之风,李白,公孙大娘,这些都是儒家仕途失意之后的梦。
  
  为国为民,敢于天下先,无道则显,有道则隐,他看不惯官府鹰犬,但从来不会怀疑皇上,因为儒家最重要的功能是辅助天子帮助天子,他们的逻辑里天子是无法逾越的。所以你会看到哪怕是书剑里的乾隆,碧血剑里的皇太极还是鹿鼎记里的康熙,最终侠士还是服了皇上,金庸也去了北京。
   当然免不了还提一下儒家稍微博爱一点的认知,一首诗可以说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于只有伦理学的土壤这首诗算是儒家学子的至高境界了,这种在具有现代哲学和形式逻辑的人看来,简直可笑。
1,儒生真把自个当干部了,难不成自己不是百姓?
2,百姓并没有成为与精英同样的人,皇帝且不说,也就是说,正如周星驰在电影里问的那句鬼才愿意当乞丐哪?鬼才做百姓哪?就连陈胜吴广都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皇帝不苦,大臣也不苦,精英也有得吃,凭什么创造财富的百姓永远苦呢?你们兴他们也苦,你们亡他们也苦,这逻辑直接把百姓定义成为两脚羊了吗?
4,伦理的逻辑并不会产生平等,精英会用佛学去让下等人相信轮回,因果。佛变相成为了儒家的精神迷药,而他们心安理得与皇上分肉吃,用伦理与佛学麻醉百姓,因为太容易欺骗了,他们自己没有竞争对手,于是安于现状,四书看千年。
5,站在读了几本破书儒生的高度,你就能体会啥叫无病呻吟,啥叫儒生高度了。
    扯太多了,这部电影从理论上来说当然也仅仅是浅尝即止,但流行通俗的电影让百姓们喜闻乐见永远也不怕浅显,我认为,就算这样,这部电影从内容思考和人物塑造上,比金庸的小说更佳,他玩着武侠电影的面子,但内在已经超越了儒家的逻辑和思维。

评论

  1. 編劇蕭若元,算得上才子,所以有獨特見地~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