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北京话

小议北京话


   作为一个南北都居住过很久的人来说,北京因为近挨着皇帝的关系,对普通地方的人来说,北京话基本等同与皇家话语,就连北京的士师傅侃大山,那也离不了宫廷内幕,皇室风云。最低档也是王爷大宅里的阿猫阿狗,所有外乡人在他们眼里,都是地方上的。
   我一直想说道说道我自个心中的感觉的北京话,我总结了两句话:1,像爷,已经看透了世间万物,天下人都是孙子;2,像孙子,见谁都跪,一种是真跪,一种是耍小聪明式的油腔滑调暗讽的跪,表面跪,背里打不赢也要从嘴巴里找便宜那种。
   当然要听着像爷或听着像孙子,具体像什么根据交谈对象、时机的不同而产生这个戏剧性的变化,比如在电视剧里,和坤在下级面前那种语言就是像爷,乾隆一来,就变孙子了。
   深深影响北京话的当然主要是千年已来的北方游牧族群,匈奴、契丹、蒙古人等等,尤其是女真。他们的语言几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与中原汉人交融为一体(杂交)的北京话流传至今。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是由汉族和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北京在唐代属幽州,当时的幽州地区已经居住着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皇帝的统治,成为辽金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南方重镇。契丹时候北京叫析津府,也叫南京,成为辽代五京之一,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就写过萧峰就是南院大王,这个南院也是契丹人对北京的一种称呼。公元1153年,金代把国都迁到燕京,这是北京正式成为一国国都之始。从辽至金,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大量的北方游牧族群来到这里与当地的汉人一起生活,而当地的汉人不仅成为底层,而且甚至沦落成为俩脚羊。他们与远在中原的汉人完全脱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达300年之久。和外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和广大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反而关系疏远,北京话从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处于这种和其他汉语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语言环境中。这种语言背景对北京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汉人众多,文化先进,可能在语言和文字的与外族交融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甚至让契丹和女真失去了他们原本的语言,而与汉语杂交成为一种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所以当蒙古铁骑消灭南宋时,当时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就成为前锋,而中原的汉人被蒙古人称为南人成为最低等的族群,而消灭完南宋取得中原后,讲着大都话(北京话)的汉人与色目人,女真或契丹人一般,成为高等族群,大都话正是现代北京话的原型和基础。
   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再次发展,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到朱棣迁都北京,基于《洪武正韵》的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大都话逐渐发展成熟,已经和现代的北京话差别不大了。明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所记的音系可能代表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北京话,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明万历十八年(1590),沈榜任宛平知县时著有《宛署杂记》,其中卷十七方言部分所记当时北京话词语很多在今天北京话仍然使用。
    女真人入住之后,一开始想保留自己的满语和文字,但到了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清朝官场上的官方语言,实际上是满汉双语制。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学说汉语北京官话,又把自己的满语音韵和发音习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使其成为现代标准北京语音。
  这算是北京话的由来简历,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中有三点是学界研究比较多的:儿化,吞音和大舌头。吞音这一语音特征,比儿化这一语音特征,更能够作为北京人或者北京话的标签。
   既然是戏说北京话,我还想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北京话的玩世不恭和油腔滑调的内涵,和那种装孙子但暗损的心里话,都是技术性或深层次研究,希望不要认为是简单的地图炮,也别骂人,若有得罪,先给各位爷道个歉啦,谢谢了你咧!
   有个著名的笑话,福建一穷小子作了太监,结果第一天就被斩了,因为开饭他喊了一句:皇上甲beng了!驾崩乃皇上死,这以后敬事房当然不敢让福建人当太监了。
   所以,作为一个巨大的帝国,书同文,车同轴,语同音是多么的重要,你说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也听不明,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无法领受皇恩浩荡,天子在上面说的脸红脖子粗,你在下面当鸟唤,不但让皇家威风尽失,还会形成小圈子,甚至闹出些驱逐鞑虏之类的孙文,正如近代的革命派几乎都是从两广福建这些与北京话大异的古汉语地区出现的。
     北京话里的玩世不恭和油腔滑调:自唐燕云十六州以来,住在那片土地上的汉人可真倒了大霉,游牧人当他们是下等贱民,两脚羊。而中原的皇上认为他们是叛徒,遗民。虽然身处底层,但他们还得活下去啊。听过郭德纲的相声段子就知道,为什么只在京津这片土地才出现这种自嘲到羞辱自己和亲人的相声形式。动辄就自扇耳光的感觉有木有?在这种语言里,当然表面就会充满了玩世不恭和油腔滑调,但你可以体会这是人们长久处在底层和边缘,甚至在很多时代成为统治者鱼肉之下,如何生存?只能不把自个当个人,作践自己,耍耍猴子,从语言中也能体会这种内心的无奈和彻底的放弃。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的北京人又重掌了中心,这种油腔滑调突然成为了主子,自负就多了,而自嘲当然就转变成嘲讽别人了,假如感觉不到,你可以看看大院文学,比如王朔的小说冯小刚的电影,体会下。
   我认为太监文化也对北京话影响深远:正如我所总结的像爷与像孙子的语言。从历史上来看,北京作为首都的时间很长,而太监作为中国特有的族群从明清开始主要的从业人员就是河北人,原因是一是北京话都听得懂,二是作为北方汉人,早就失去了社会地位和财富,那么太监成为一个很好的出路。我曾经看过资料明代河北某地大量男人自阉,就为求进宫做太监。当然明代内监成为官僚,并且形成制度和体系,挥刀自宫,就可以与读书人科考媲美了。自宫做的成本,要比读书低得多,自宫改变命运,与读书改变命运一样,成了激发全民上进的鸡汤。
   当时都是在底层,但当上了太监的起码是皇家的奴才了,比起普通人来说要高级太多,就算你十年寒窗当了官,也比不上奴婢们在天子耳边吹吹风啊。所以明代张居正都要靠太监冯保的一路支持才能够权倾天下,而太监这个族群非常多人,值班时住皇宫,平时住在中官这片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中关村。这些太监事实上在北京属于上等人,他们一样有家庭和佣人奴仆甚至后代。经过几百年的洗礼,这些人的语言内涵当然也融入了北京话的内在逻辑。我认为各种特别贴心的敬语,恭维话是北京话里的出处,一个外来有身份或财富的人,很容易被北京的那种贴心的恭维话,敬语一瞬间像当上皇帝的感觉。
    夹枪带棒:最后说说北京话里的噎,正是因为这种汉语既有皇家官腔,也有最底层的汉人两脚羊。所以在面子上必须玩我们中原人熟悉的春秋笔法,就是绝对不可以当面顶撞,一定要转弯,弯溜得越远越有水平,越有学问。所以很多时候的北京话成为了一种阴柔和婉转的语言,骂街都会拐弯。当然,随着与时俱进现代成为最优越的一族人后,很多北京爷们早就会粗者脖子在工体,在夜场吼XXX三字国骂,让很多深谙京韵的有识之士们摇头不已,没文化啊,咱老祖宗的内涵都丢了哇!
  
北京话:高咬松老ri去了装垫儿台,美食栏目,做了个胸是炒鸡蛋,嘉宾卵说套吃。

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你听懂了吗?

评论

热门博文